【信息时报】护士也有“斜杠范” 摇身秒变“发明家”

2024-05-13

      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广州三甲医院4位拥有“发明创造”“独门绝技”的护士

 

image-20240513095117-1

李静

image-20240513095214-3

 罗美

 

image-20240513095248-4

吕林华

 

image-20240513095313-5

 胡蓉丽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除了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护士常常能够在治疗中发现患者的小需求,想患者之所想。这些“斜杠护士”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开动脑筋,致力于护理“创新”,用一个个金点子、小发明、小绝技,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促进患者康复。

      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广州两家三甲医院4位有“发明创造”“独门绝技”的护士,听她们讲述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发现问题、大胆构思创新,用小小发明、奇思妙想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她们中有新生儿科护士,创新危重新生儿抽血手法,提高抽血的成功率;有心脏外科护士,发明开胸手术术后胸带、防静脉曲张护理袜,深受患者欢迎;有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创新肠胃手术肠瘘护理方法,让原本1万元的护理只需100多元就能搞定。

 

      伤口造口专科护士

      创新肠外瘘护理方法

      大大降低患者护理成本

      当散发着异味的液体样粪便不断从患者的肚子流出,无论是患者还是亲属,都会感到慌张无措。此时,只见造口治疗师冷静地走向患者,将伤口及周围皮肤的渗液和粪便清洗干净后,在瘘口处敷上油纱保护瘘口,用防漏皮在伤口上方搭桥形成一个支撑面,裁剪好条状的防漏皮垂直插入并封堵瘘口与伤口之间的空隙,将伤口和粪便隔开,再贴上造口袋并连接负压抽出粪便。全程护理一气呵成,粪便不再漏出伤口,为伤口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

      肠外瘘的治疗是世界性难题,75%~85%的肠外瘘发生在腹部外科手术后,是腹部外科严重而复杂的并发症。这位患者因腹部外伤致肠瘘,行胃肠手术后切口裂开合并切口内高流量肠外瘘,即消化道与外界相通,粪便直接从腹壁的伤口中漏出来。来自小肠的消化液腐蚀性强,易导致切口感染及局部皮肤红肿、糜烂或坏死,护理非常棘手,尤其是瘘口排泄物收集、周围皮肤护理及伤口护理。如何在肠外瘘出现后,隔绝粪便和切口,有效控制感染,给切口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降低人力和费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护理难题。

      临床常规的护理方法是利用粘贴造口袋或单纯负压封闭治疗等,但对于排泄口低于皮肤≥1厘米且瘘口周围有并发症时,造口袋很难贴牢,无法很好地阻隔粪便和保持负压密闭性,将会加重伤口周围皮肤感染程度。前沿的护理方法,如VAC负压疗法和纤维蛋白胶密封剂,需要使用复杂的装置,高昂的耗材费用让很多家庭难以承受。为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慢性伤口造口护理专科主管护师李静及团队开动脑筋,创新了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而且还特别便宜的方法。

      “20元一张的防漏皮(造口皮肤保护剂),是我们在造口护理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疏水性防漏材料,如果用于阻隔伤口和粪便,会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经过反复思考并与专科成员共同讨论后,李静探索出了一种“围堵式”截流方法,“在瘘口贴造口袋前,把防漏皮剪成条状,围绕着瘘口插进去,瘘口就像一口井一样,把井周围全部围住,将瘘口及其伤口完全阻隔开,给伤口创造一种独立的环境。”

      李静表示,这种创新的方法让患者不再受到粪便渗漏到全身的困扰,伤口不用再泡在粪便里,通过湿性愈合的方法,很快就能长出新鲜肉芽并愈合,至今已经成功为86位合并切口瘘或严重的造口粘膜分离患者进行护理。“前沿的治疗方法,比如VAC负压疗法,处理一次至少需要1万多元;围堵式截流方法,换药费用总共还不到100元,耗材成本50~200元,造口袋隔1~2天换一次,提高患者舒适度,而且减轻经济压力。”据悉,该技术也获评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及医疗新技术,现已推广应用至全国。

      护士节愿望:

      希望有更多病人知道有伤口造口护理专科,从中得到更专业的帮助;也希望专科护士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更多的护理人员学习伤口造口护理。

 

      新生儿科护士

      创新新生儿采血方法

      一次穿刺成功率由81%上升至93.5%

      中山一院新生儿科病房,身穿卡通病服、身长不到40厘米的小宝,正乖乖地躺在婴儿病床上。一名护士轻轻地推着医用小推车来到床边,又到了定时采血检查的时候。经过多次采血,出生还不到1个月的小宝,如今身上适合采血的位置所剩不多,采血的难度也不断增大。一番评估后,护士一手握住宝宝右腿膝盖,用另一只手的3根手指在小宝大腿上简单比画后,在大腿根部找准穿刺点,头皮针顺利扎入宝宝皮肤,采血全程快、准、稳地完成。

      使用“三指定位穿刺法”,一名护士就能成功完成股静脉采血。其实,该创新方法使用之前,传统的新生儿股静脉采血,往往需要2名护士配合,如若由经验不太丰富的新护士采血,甚至两三次才能成功。如今,“三指定位穿刺法”这个新技术已在中山一院新生儿科应用开来,一次穿刺成功率由81%上升至93.5%,而这一切只是该院新生儿科专科护士罗美的一点“小思考”。

      谈及创新新生儿采血方法的初衷,罗美告诉记者,在新生儿科,26周、27周的危重早产儿较多,它们需要较长时间抢救监护,经历很多次采血。越往后可采血的位置越少,采血的难度也变大,迫不得已,护士会选择股静脉采血。由于新生儿哭闹、肢体活动度大,尤其是有肥胖、水肿等情况,传统的穿刺方法会出现定位不准,从而出现穿刺失败,进而引发血肿以及血栓等情况,这不仅仅会增加患儿的痛苦,延误病情诊断和治疗,甚至还会导致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高年资的护士静脉采血成功率几乎是100%,年轻的新护士采血的成功率则比较低。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年轻护士也能更快地掌握静脉采血,一次就能采血成功?”这个念头产生后,罗美就开始付诸行动。她与护理团队利用业余时间查文献,与其他年长的护士反复交流,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探索,最终发现使用“三指定位法”非常有效,一手固定宝宝大腿,将腿与躯干形成稳定三角区,一手三根手指找穿刺点,不仅能轻松找到股静脉,而且一名护士就能单独完成采血。

      这一改良穿刺法在新生儿病区推广后,年轻护士很快上手,一次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减少了患儿的痛苦,提高家属的满意度。“经过不断学习思考探索,解决一些罕见疑难的问题,把病人的痛苦降到最低,让我觉得工作很有价值。”罗美说。

      护士节愿望:

      “我目前在探索早产儿袋鼠式护理,希望会有更多的空间和人力的支持,让家长能够来到医院,一起参与宝宝的护理,帮助宝宝更好地康复。”

 

      心脏外科护士

      发明新型“胸部术后胸带”

      今年下半年即将面市

      心脏开胸手术,切口长度接近30厘米,术后为了防止胸口裂开,促进伤口愈合,患者需要在胸口佩戴胸带,辅助康复,通常需佩戴3个月。在中山一院心脏外科病房,一名中年女性患者在病服装外套佩戴浅咖色胸带,肩膀上的宽肩带牢牢固定着胸带,对此她十分满意,“戴了护士长发明的胸带以后,不仅胸带再没有掉过,也没有出现呼吸不上气的感觉,相比较我以前买的胸带,真的舒适多了。”

      对于不了解心脏开胸手术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传统的胸带戴起来有多不便。“临床上应用的传统胸带设计弊端多,无法完全贴合胸部上宽下窄的形状。患者运动时,胸带极易滑落,降低减轻伤口张力的效果。”中山一院心脏外科二区副主任护师吕林华表示,传统胸带材质硬、厚、粗糙,不但限制胸式呼吸,影响术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还容易造成患者腋下皮肤受损。一些患者为了减轻疼痛、防止胸带下滑,经常勾肩驼背。这样的胸带要佩戴3个多月,对于患者来说压力不小。

      见多了传统胸带的弊端,吕林华及护理团队有了升级新型胸带的想法。即使心脏外科病房临床工作忙碌,吕林华及护理团队常利用中午吃饭及下班时间,集思广益。她们反复查阅文献,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此外,吕林华及护理团队成员还自学画设计图,请懂得裁缝的朋友帮忙做出初代产品。

      在升级设计这款胸带的整个过程,吕林华在患者和同事中多次试穿,中间修改了无数个版本,前后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最终版本终于敲定。请企业生产好初批产品后,吕林华邀请40位患者免费体验。“经统计发现,新型胸带患者舒适率及依从性接近100%。”这给了吕林华很大的信心。如今这款新型胸带已经申请专利并成功完成转化,设计出男款、女款、儿童款不同大小型号,目前已经投产,预计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在市面上买到。

      记者了解到,新型胸带只是吕林华的发明创造之一。“我目前有4项小发明,其中胸带率先完成转化,还有一项发明为‘方便穿脱的弹力袜’,正在与厂家沟通。同时,我的团队正在探讨如何更好通过人工智能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吕林华告诉记者,“这些发明看起来微不足道,我有时候会觉得,花这么大力气去转化到底有没有必要。但当患者告诉我,设计的产品符合他们的需求,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些小小的发明创造,可以给患者带来很好的体验,解决患者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护士节愿望:

      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实用性的发明创造,落实优质护理,切实帮助患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烧伤重症监护病区护士

      发明烧伤患者用的抬脚器

      提高就医舒适度

      来自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胡蓉丽是一名主管护师,也是该院烧伤重症监护病区(BICU)护理团队的一员。她曾获2015年护理创新大赛三等奖,2019年第二届护理教学小讲课一等奖,2019年广东省护理学会烧伤与烧伤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健康宣教作品竞赛三等奖和2022年广东省烧伤慢创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研讨班暨专科个案护理展示三等奖。

      她专业技术过硬,实操能力强,承担科内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工作。她还熟悉临床教学管理模式、护士带教及管理,多次在省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此外,她热衷于创新发明,设计创作了《一种基于悬浮床的烧伤患者用抬脚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说到创作灵感,她告诉记者,危重烧伤患者因病情需要卧悬浮床,这时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需要每天定时抬腿,以利于静脉回流,但这类患者靠自己抬腿是非常困难的。由于病情危重,卧悬浮床没有足够有效的支撑、患者不能自行抬腿,医生在为患者进行换药,护理人员为患者清理大便等情况下,只能依靠多一名同事进行配合抬腿。而她本人属于身材比较娇小的护士,每当患者换药,需要协助医生为患者抬腿时,她感觉非常吃力,因为换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每次抬腿都让她不堪重负。这种方式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出现常因体力不足,或人力不足无法充分暴露视野,增加换药时间,增加工作量,使患者换药舒适感大大降低。

      于是她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想找出一款能帮助卧悬浮床的患者抬腿的工具。后来,她突然看到翻身床用的拖手板,就想到“既然这个拖板可以拖手,那它也可以拖腿”。于是,她就设计出这款专为烧伤患者用的抬脚器,在原有拖手板的基础上增加了调节性,如升降、前后移动等功能,还在支撑的部位以及脚托的部位进行改良。这个抬脚器可以帮助充分暴露创面,便于医生清创换药,便于有效清理大便,提高患者舒适度,节省人力、体力及时间,提高医护的工作质量,帮助患者早期康复锻炼。

      护士节愿望:

      护士是美丽与善良的化身,希望在用心的护理服务中将爱传递到每一位患者的心中。对患者的关爱让我有了更多创新意识,发展了创新思维,成为专利发明家。

 

image-20240513095714-6

 

记者 张漫 刘丽莹

报道链接:https://epaper.xxsb.com/html/content/2024-05/12/content_911081.html

报道日期:2024-05-12